7月3日至4日,第二屆“話語與認知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國防科技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翻譯協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鄭州大學、外交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石油大學、湘潭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上海大學、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10余所軍地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媒體話語、多模態傳播、語言智能、戰略話語支撐等核心議題展開研討。
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首席專家劉楊鉞教授在致開幕辭時表示,此次研討會的舉辦,旨在深度剖析當下我國話語對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傳播的創新路徑,構建面向國際、適應新格局的中國話語認知與對外傳播體系。
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副院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邢玉堂譯審在致辭時,強調了對外翻譯在國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軟實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認為對外翻譯要聚焦高端翻譯人才培養、高度重視翻譯標準規范、創新開展國際交流和不斷推動技術賦能。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黃友義譯審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了智能語言時代中譯外實踐面臨的認知鴻溝與文化轉換困境,認為譯者需具備深度文本考古、動態受眾分析和人機協作智慧三重認知能力,通過建立中國特色話語語料庫和發展“政治話語翻譯學”理論體系破解認知鴻溝。
國防科技大學陳春華教授認為,政治話語在本質上具有論辯屬性。其研究以費爾克勞夫提出的實踐論辯框架為基礎,結合批評話語分析和批評認知話語分析,研究政治話語是如何通過實踐論辯實現說服目的的。
外交學院孫吉勝教授認為,語言是影響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重要元素。近年來,世界經歷的新變化需要新敘事,也更加凸顯了語言的作用,促進了國際政治語言學研究的新發展,未來也將繼續推動國際政治語言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加深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傳媒大學楊宇軍教授認為,近年來全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但國際主流媒體在“硬”新聞的傳播上仍然擁有自身優勢。在國際媒體格局總體“西強我弱”的態勢下,更需要正確認識、客觀看待、善加利用國際主流媒體,為我搶占國際話語權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劉俊教授提出,當前國際傳播中應遵循戰略傳播的理念,強調多領域的協作、兼容。其中網絡視聽的方式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突破點,帶來了內容和形式的轉向,體現出話語敘事的智慧。
中國石油大學毛浩然教授在發言中提出,要以污名化反制、跨文化適配、多元主體協同為突破點,破除“文化折扣”與“認知繭房”。通過“精準反制—適配傳播—效能評估”三位一體模型,重構兼具文化基因辨識度與全球共識度的國家形象傳播范式。
鄭州大學楊明星教授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敘事體系的全球化、區域化和分眾化建構,是新時代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實踐路徑。應堅決維護國家敘事主權,加強中國公民敘事能力建設,打破西方國家對華敘事霸權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與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全球性敘事強國。
國防大學王傳寶教授的研究關注到以伊軍事沖突在認知域爆發的激烈攻防博弈,指出《紐約時報》運用話語策略建構的認知框架服務于三重目標:短期削弱伊朗反擊意志,中期離間伊朗地區盟友,長期為政權顛覆創造認知土壤。
上海外國語大學胡開寶教授認為,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面臨的困境體現為世界各國在社會制度、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千差萬別;同時,我們對于中國特色話語的傳播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其研究探討了中國特色話語傳播研究的主要議題,并在分析其現狀的基礎上,展望其未來發展的方向。
中國海洋大學任東升教授表示,“翻譯國家”現象的廣泛存在催生了新的理論研究范式,即基于國家行為視角,依照現象、現象化、概念化到概念的演繹路徑,構建“翻譯國家”概念框架,揭示其作為現象、策略與機制的三重維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彭天洋教授指出,中國當代軍事理論和軍隊建設實踐催生的新概念新知識豐富著中國特色軍事話語體系和世界軍事知識寶庫,拓展了認識理解當代中國軍事的共同認知基礎。中國軍事話語的創新拓展為在國際輿論“西強東弱”語境下爭奪更大國際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中南大學范明獻教授表示,以文學經典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視聽系統的關鍵是創新跨媒介的敘事話語機制。其研究聚焦抖音平臺蘇軾詩詞的跨媒介敘事實踐,借助“文本—話語—文化”的分析框架,對相關短視頻傳播在文本、話語和文化層面均有新的發現。
湘潭大學胡強教授表示,凱恩斯主義從文化與傳播視角看不僅是經濟理論,更是對現代性危機的文化批判。凱恩斯強調絕不能任由經濟快速發展卻“缺乏精神上的目標”,繁榮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應體現為一套成熟的文化機制。凱恩斯理論警示單一經濟敘事對民族認同與文化價值的破壞力,為構建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的公共敘事提供深刻啟示。
國防科技大學梁曉波教授表示,重大軍事行動是必須由語言加持與賦能的國家戰略級行動,新聞發布敘事在其中擔當重任。其研究闡述了重大軍事行動新聞發布敘事的特點,展示了蘭德智庫對于近年來美國新聞敘事出現的新變化,闡明了當前美在重大戰略軍事行動中的新聞發布敘事具有“真相崩塌與情感超載”的新特點。
國防科技大學班文濤教授認為,近期伴隨俄烏沖突、巴以沖突、以伊沖突進程,國際熱點事件頻發。其研究通過選取新聞報道、短視頻、電影片段等三個典型案例,從心理、語言和符號隱喻等三個維度解析了傳播致效密碼,探討了認知傳播致效的深層原因。
國防科技大學馬曉雷教授介紹了通過量化分析系統揭示中國作品海外譯介結構特征和傳播影響力的研究,認為外國譯者主導翻譯活動本質是“權力—知識—資本”三位一體的結構性共謀。他主張中國作品海外傳播在超越技術性優化的同時,需策略性介入“權力—知識—資本”系統,以爭奪文化表征權,推動跨文化對話的實質平等。
國防科技大學唐亮副教授的研究通過梳理認知傳播的核心要素與語言智能技術的適配性,提出“技術—認知—傳播”多維度評測體系,通過結合技術評測與競賽組織案例,可為認知傳播領域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參考,為跨文化溝通與認知傳播等場景的語言智能應用提供實踐路徑。
國防科技大學龐超偉教授的研究全面回顧了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戰略傳播理念的演變和相關機構設置,梳理了戰略傳播在諸多方面的作用,結合維和特派團的傳播實踐分析了維和行動戰略傳播的經驗教訓,并根據當前傳播環境提出了提升維和行動戰略傳播質效的展望與建議。
本次研討會的報告、研究涉獵領域廣泛,既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又是認知傳播研究前沿問題的深刻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此次研討會不僅構建了更為系統完善的研究框架,還細化了研究路徑,為認知傳播學術體系的豐富與發展貢獻了寶貴力量。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繼續積極推動學術交流、擴大學術視野、提升學術品位,助力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不斷邁向新臺階。
來源:國防科技大學
![]() |
||||
杭州翻譯公司,杭州翻譯公司哪個好,杭州翻譯公司收費標準 | ||||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197號 浙ICP備15039916號 |
||||
![]() |
![]() |
![]() |